新华网消息 12月24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简称“支付清算协会”)公布了《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
2018年,用户认为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排名第一位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占比为81.0%;排名第二位是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占比为70.1%;排名第三位是账户资金被盗用,占比为67.5%;最后是付款码发送给他人,占比为41.2%。
报告称,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支付清算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这说明用户除了关注自身账户资金安全,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需要广大市场主体在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敏感信息的保护,在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使用等环节建立起符合监管、安全完善的管理机制。
从使用习惯来看,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频次较高,每天都使用的用户数量持续提升。2018年,用户使用频率持续提升,有80.1%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比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一周使用2至3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4.4%;有2.0%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半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4%;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2%;有1.0%的用户不常使用移动支付。
报告显示,移动支付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多为500元以下,以服务小额便民支付领域为主。2018年,有43.1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29.48%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至500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13.4%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较2017年下降1.4%;13.9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较2017年相比上升1.36%。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越来越广泛,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最为广大用户了解。与2017年相比,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手机解锁、用户身份验证、PAY类支付等场景,主流验证手段也引来众多机构的布局。不过,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首要担心的问题仍然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
据介绍,《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报告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及相关成员单位成立的课题组完成,重点针对用户基本属性、用户使用偏好、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开展延续性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76671份有效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