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者生命安全筑“防线”拉“红线”
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专题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 (记者 徐 风)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就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情况进行了介绍。
据介绍,《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3年底,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个体防护装备产品标准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性能指标与国际、国外发达国家保持基本一致,个体防护装备国际标准取得重点突破。推出一批重点行业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标准,配备标准对生产经营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规范作用初步显现。重点个体防护装备质量监督抽查,重点行业、领域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的执法检查得到有效开展,个体防护装备标准管理、产品生产、检验检测、配备使用及实施反馈的闭环机制基本形成。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行动计划》的主要工作包括:集中发布实施一批个体防护装备国家标准,加大个体防护装备领域国家标准的有效供给;深入开展标准宣传和培训,按年度制定并发布标准宣贯计划;强化个体防护装备质量安全监管,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抽查重点产品和重点领域;加强个体防护装备产品的认证认可有效供给,不断提升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和人员水平;加强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的执法检查,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中小微企业个体防护标准化工作帮扶,组织编制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标准化模板。
据介绍,个体防护装备(又称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职业健康所必备的一种防护装备,对于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和职业危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和“红线”。截至2021年底,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面部、头部、听力、呼吸、服装、手部、足部、坠落等8大防护领域制定了91项国家标准,还有28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初步搭建了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91项国家标准中采用ISO标准的有20项,我国也牵头提出了《呼吸防护 选择、使用和维护》等3项国际标准,主要产品的标准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一致。尤其是已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1部分:总则》《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2部分:石油、化工、天然气》《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3部分:冶金、有色》《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4部分:非煤矿山》等4项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首批重点高危行业、领域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标准,将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体防护管理提供配备、执法和监管依据。
我国是个体防护装备产业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内个体防护装备产业规模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以防护口罩产品为例,截至2020年底,我国口罩日产能从2020年1月底1000万只提高到5亿只。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体防护装备在标准、产品、检测和配备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标准供给存在短板和弱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检测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企业配备水平良莠不齐,日常监管力度有待加大。
根据工作安排,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稳步推进专项行动落地实施,并将个体防护装备标准的实施应用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安全与质量相关督促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同时及时总结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和典型经验,做好专项行动的宣传引导工作,确保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更好维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权益。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