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市场监管

各类金融诈骗层出不穷怎么办?省消委会金融消费教育专题讲座请来省公安厅专家为消费者支招——
来源:本 网 作者:含 糊 时间:2017-03-28
    防不胜防“有得防”  防骗谨记“五不要”
 
 
   
    “这是我们省一个退休的老警官点开一个电子请贴后,手机被植入了病毒,卡里的钱就被转走了,他自己报案时也感慨预防金融诈骗知识不学习就落后!”台上福建省公安厅的专家话音刚落,台下听众就笑出声来。一位听众说:原来连警察也会“中招”啊,金融诈骗真是无孔不入!    
      3月26日上午9点,省消委会和省科技馆联合主办的省消委会金融消费教育系列活动第一场——“预防金融诈骗”专题讲座在省科技馆二楼一号报告厅举行,当天报告厅里坐无虚席,由公安部特聘的打击信息诈骗专家、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四支队支队长刘世明讲授《预防金融诈骗——守住你的钱袋子》吸引了来自社区、大学及有关单位的150多位听众,大家被专家讲述的各类金融诈骗案例、故事所吸引,在学会如何识骗防骗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金融消费的安全知识。   
 
 
网上信息能不填就不填  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捆绑小额银行卡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非常普遍,我可以说,在座的听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人信息都在黑客库里。”当天上午,刘民明支队长的一席话让大家吓了一跳。
  “诈骗分子非法购买这些个人信息,主要被用于精准诈骗。”刘世明支队长称,近年来,通过电信实施的保险诈骗犯罪活动呈多发、高发态势。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日益翻新,涉及面广。其中信息泄露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个人信息被泄导致金融诈骗越来越“精准”。
  对此,专家提醒谨慎下载各类APP,个人在网上能少填个人信息就少填,涉及密码时分级别,不要什么都统一成一个密码,不上来历不明的陌生网站,同时与第三方平台捆绑的银行卡一定是小额度的。
    高息集资?代办大额信用卡?代销不良记录?刘世明支队长通过一个个诈骗案例提醒消费者,不要以为金融骗局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它们一直在我们身边,而且已经潜入到金融行业所有领域。据刘世明支队长介绍,2016年全省反诈骗中心冻结止付金额达到1.76亿元,为全省消费者防骗总金额达到3亿多元。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互联网进行各类诈骗的愈见多发。境内外不法分子大肆运用网络钓鱼、伪基站、植入木马及电信诈骗等欺诈招数,精心编造各种骗局,引诱网络金融用户上当受骗。 
    “只要陌生来电能说出你的哪怕一两条个人信息,都需要增强防范意识,无论涉及保险理赔或购物退款或提高信用卡额度,都必须通过先通过官方客服等正规途径咨询,同时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刘世明支队长提醒:日常生活中遇到来历不明的电话时要谨慎,当谈话内容涉及到钱款、银行账户的,应拒绝交谈以免上当受骗。
 
 
小心危害最大的诈骗手法:“通辑令”
 
    “目前在各类诈骗手法中,危害最大的还是通辑令及各类冒充公检法身份行骗,因这这样的诈骗一次性就能把受害者骗到倾家荡产。泉州一位年轻人就一次性被骗走了830万元。”  
  专家指出,此类诈骗的手法是:不法分子冒充民警、检察官等身份,告知受害人和贩毒、洗钱、非法集资等让人闻之色变的刑事案件有关,让受害人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能够随意改变主叫号码,使其来电号码显示为预先设定的电话,以“保护银行账户资金安全”等理由,再利用其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一步步诱导其转账。 
  应对此类骗术的策略是:接到自称是电信局、邮局、社保局、电视台、银行或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的(语音)电话、手机短信时应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资料或银行存款情况。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问话做笔录,也没有设置所谓的安全账户,所有涉案的调查工作都会依照法定程序出具相关法律文书再执行,遇到此类情形应第一时间询问身边亲友或拨打110。
    此外,专家还提醒消费者不要随便在小店或促销点的POS机上刷银行卡,因为POS有可能被改装过,此外不要在微信里抢陌生人发送的红包,不法分子会利用红包做幌子,将病毒木马程序隐藏其中,点击后不但红包里的钱不会到账,自己的银行卡和账户密码还会被不法分子获取,账户里的银子也会被抢走!对于网上不明来历的二维码也不要轻易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再以短信验证的方式篡改用户密码,将账户资金转走。
 
 
防金融诈骗:谨记“五不要”
 
  专家称,纵观各类网络金融骗局,诈骗分子日趋集团化、专业化,且手段不断翻新。作为网络金融用户,防不胜防“有得防”,只要做到保管好“一卡、二码”,牢记“五不要”,就可有效防范金融诈骗。
  “一卡”是妥善保管好银行卡和网银盾等安全产品,不要借给他人使用。“两码”是指电子银行密码及短信验证码。不要“一套密码走天下”,要将电子银行密码设置为数字+字母等复杂组合并定期修改;短信验证码是支付密码,绝不能以任何形式透露给他人。
  所谓“五不要”
    一、不轻信:用户不要轻信不明来历电话短信,例如 “中奖”、“邮包藏毒”、“积分兑换”、“机票改签/航班取消”、“涉嫌洗钱”、“办理大额信用卡”等等;
    二、不配合:不提供个人的银行卡号、存款账号、密码及身份资料;
    三、不打开:用户不要直接打开可疑短信内或聊天软件提供的任何网址,其中大部分都是钓鱼网址,会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甚至是诱导下载软件导致手机中毒,进一步窃取支付验证码等;
    四、不汇款:不按对方提示进行任何汇款操作;
    五、不回电:骗子有可能通过假的单位证明在114开热线,不回对方留下的任何电话,有疑问只找官方客服或福建反诈骗热线96108咨询。

(责任编辑:hjr)

千兆光纤无限流量 超值优
千兆光纤无限流量 超值优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闽ICP备09047739号-1 Copyright · 1999-2016 海西质量网 ZLW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本站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主办单位: 中国质量万里行福建省投诉站
地 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139号屏东大厦十四层
电 话:(0591)87862834 传真:(0591)87867959 邮箱:2714440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