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好茶能“醉”客
——福建省松溪县筑牢茶叶质量安全防线
□ 赖奇峰 本报记者 江 东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正如明朝诗人魏时敏诗中所言,乍暖还寒天,煮上一壶热茶,才真正是使人心旷神怡,无比惬意。然而,近年来,茶叶农残超标、违法添加等质量问题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令人望“茶”兴叹。
在福建闽江源头,却有一座以茶业为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小城,始终将茶叶的质量视为生命工程,多年来致力于生产能“醉倒”天下客的建康好茶。这座小城就是全国生态县、闽北主要绿茶产区、福建省生态农业示范县——松溪县。因其历年来为人们输送了无数品质上乘的好茶,该县还被赋予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名号。
为何松溪县的茶叶质量口碑能够经久屹立不倒?松溪县市场监管局就在铸就茶叶质量安全防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
据了解,松溪县茶叶种植面积有4460多公顷,产量7000多吨,涉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近年来,茶叶农残超标、违法添加等质量问题日渐成为当前监管面临的难点。于是,松溪县市场监管局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致力于加强综合治理,推行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全程监管体系,有效落实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监管部门监管责任,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创新监管机制,落实各属地监管责任。松溪县大力推行“网格化”监管机制,按照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突出乡镇政府、监管部门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绩效考核的权重。同时,根据茶叶种植、生产区域,划分8个网格片区,充分发挥县食安办牵头抓总作用,整合县市场监管局、农业局、茶叶总站、供销社等监管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强化督查考核,促进乡镇、各部门落实监管责任。
加强源头治理,实现全环节可追溯。在种植环节上,大力扶持建成生态茶园示范区建设,推行茶叶种植标准化建设。目前,松溪县已建立龙源茶庄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5806亩,着力推进《茶叶的冲泡与品鉴方法 松溪绿茶》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同时,严格茶叶农资监管,加强对全县农资经销商的管控,对茶叶农资(农药)销售使用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构建起农资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农药从生产厂家—经销商—农户全流程的监管,保障茶叶质量质量安全。在生产销售环节上,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从加强对鲜叶收购加工的管理入手,严格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销货台账及实行索证索票制度,倡导茶叶种植户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或联户统销,合作社或联户对茶叶质量承担共同责任,并主动与农资经营户、茶叶加工企业签订承诺书,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保证茶叶源头质量安全。同时完善企业自控措施,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自检制度,与茶农签订《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建立收购台账,开展产品自检。2015年来,松溪县新建改建标准化茶厂9座,省级现代化茶叶加工项目1个,完成购置自动化生产加工线一条,5家茶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极大改善了茶厂的生产条件,促进茶叶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立足产后监管,构建农药残检测体系。松溪县整合全县茶叶检验检测资源,成立茶叶快检中心,完成县、乡两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检测力度,并严格落实茶青产地准出制度。全县茶园获有机认证400公顷,农残抽检合格率达100%。
加大整治力度,规范茶叶市场秩序。近年来,松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市场整治力度,在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关键时段,针对冒用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无证照经营、添加(色素、白糖等)非茶类物质的违法行为和无序生产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午夜亮剑”等县系列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茶叶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加强宣传培训,促进行业诚信自律。松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乡镇政府、茶叶总站及茶叶行业协会等作出茶农、茶叶企业签订种植生产规范承诺,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推广、劳动力再培训、食品安全法宣贯、行业规则研讨、安全生产等各类讲座等宣传培训20场次,培训茶农700多人、茶企100多家;开展送法下乡、科技赶墟咨询活动5场,召开茶叶风险研判会3场,组织安全应急演练2场,有效增强了茶农、茶企业的质量安全、品牌及主体责任意识。
“茶能醉客何须酒,书有清香不必花”。一盏能“醉客”的茶使人心旷神怡,而只一盏有益健康的茶才能使人流连忘返,既能“醉客”又保健康,也才能称得上一声好茶。相关人士表示,在松溪县市场监管局的推动和引领下,该县茶叶质量安全防线依然牢不可破,仍将源源不断地为人们输送这样的好茶。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