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治斌 刘媛媛 上海报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斯柯达品牌“降级”风波的热度尚未消退,近日,又有多家媒体报道称“上汽大众斯柯达被曝销售台风进水车”,使得斯柯达品牌再次陷入舆论旋涡之中。
据红星新闻报道,2014年年底,斯柯达总部给大华东区的51家4S店经销商,发送了两封主题为“质损车及总部长库龄车辆处理方案”的邮件,要求整个大区消化处理59辆“长库龄车辆及质损车辆”,其中39辆为“2013年上海“菲特”台风导致进水”的车辆。据悉,邮件发件人名叫蔡劲柏,为当时的斯柯达大华东区计划主管。
针对上述事件的真伪,《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上汽大众方面,对方表示,此事需要找斯柯达品牌的公关了解具体情况。随后,记者多次致电斯柯达品牌的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始终未收到回复。
39辆台风进水车流入市场?
时间回拨到2013年9月29日,第23号台风“菲特”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并于10月7日从福建省福鼎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14级(42米/秒)。紧接着,10月8日,上海便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大暴雨。
上述媒体公布的邮件内容显示,39辆“菲特”导致的进水车辆,每辆车的车架号、车型及代码、颜色、配置、内饰等车况信息均被公布。
其中14辆通过RBO内部消化(据报道称,所谓的RBO内部消化即为“斯柯达分销中心的工作人员及亲属内部消化”),其他25辆则通过4S店提报或通过随机匹配的形式分流。
与此同时,该邮件还显示,通过RBO内部消化的14辆台风进水车,最终流向滁州、宣城、苏州、南通、如皋、海门、徐州7个城市的9家4S店,涉及的具体车型为晶锐、明锐、昕锐、速派。
而通过匹配消化的台风进水车,21辆最终流向苏州、昆山、江阴、蚌埠、如皋、南通、徐州、扬州、泰州、常州、太仓、无锡等城市的17家4S店,涉及车型包括晶锐、明锐、速派;余下的4辆台风进水车(2辆明锐RS,明锐、速派各1辆)则被随机匹配,具体的去向暂不清楚。
对于“菲特”台风进水车的具体处理方案,澎湃新闻报道称,2013年上海“菲特”台风导致进水的车辆和斑点质损车辆,由经销商向汽贸转卖。在折扣上,这两种车在市场指导价的基础上打76折,其中“菲特”台风进水质损车分车型有额外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3个月里,红星新闻对25辆进水车的流向进行摸查。已接触到的斯柯达车主表示,他们对自己所购车辆为进水车一事“毫不知情”。12月4日,记者联系了邮件中一家分销台风进水车的经销商。工作人员表示,由于4S店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并不清楚之前发生的事情。
在华风光不再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开始,斯柯达明锐在上海大众投产,成为继大众和奥迪之后,大众集团旗下第三个在华投产的汽车品牌,至今斯柯达入华已有13年历史。
进入中国市场后,背靠大众汽车集团,斯柯达品牌也曾经历过“高光时刻”:2013年,其在华销量首次累计达到100万辆;2017年,其在华销量为32.5万辆,同比增长2.5%;2018年,在车市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其销量仍逆势增长达到34.1万辆,同比增长4.9%。
但进入2019年以来,斯柯达的表现难言乐观。今年前9个月,斯柯达的销量仅为19.45万辆,同比下滑22.3%。
对于中国市场的地位,上述斯柯达相关负责人此前告诉记者,中国一直是斯柯达最重要、最重视的市场。在2010年,中国就成为斯柯达最大的单一市场并保持至今。
除了销量的下滑,斯柯达的产品质量也有诸多投诉。记者查询第三方汽车品质评价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有关斯柯达的投诉高达8405条,投诉内容分涉及变速箱异常、方向盘震动、轮胎变形等等。
稍早前,有外媒报道称,大众集团有意下调旗下斯柯达品牌的定位,使其与低成本品牌展开竞争。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认为,如果一家汽车制造商旗下有三四个相似的品牌为同一目标群体而战,那么最终所有品牌都会收到内耗的负面反馈。
尽管在之后的公开报道中,斯柯达品牌CEO梅博纳在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信函中否认将被大众降为低端品牌,并称斯柯达品牌汽车未来在“空间、功能、性价比、前瞻性设计和品牌价值”等方面将不会有任何改变。
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从产品矩阵看布局比较完整,但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效果一般,斯柯达近两年在中国市场表现并不好。中国仍是斯柯达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由于今年汽车整体市场尚未回暖,加上其自身问题,导致其市场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