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马越
在豆瓣、知乎等各大论坛“如何才能省钱”的主题讨论下,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购买便宜食品的经验——在各大超市的打折区域、拼多多和淘宝隐秘的食品店铺、甚至专门的进口食品折扣门店寻找临期食品。
0.5元一瓶的依云水、2.8元一盒的好丽友派、45元一箱的安慕希酸奶、10元3包的意大利进口饼干……这类产品大多以折扣的名头促销,因为还没过期所有可以销售食用,而消费者又可以低价“捡漏”。
界面新闻记者走访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包括酒类、饮料、矿泉水、零食等等。摆在门口货架上醒目位置20元5盒的饼干,距离保质期已不足一个星期。
北京西单商圈的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图片拍摄:马越)
北京西单商圈的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图片拍摄:马越)
关于“临期食品”的标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规定。
原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发布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等;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速食品等;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未灭菌熟食等。
临期食品之所以会巨量出现,和庞大的食品生产体系相关。
食品从制造到被人们吃掉,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者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流通环节。而临期食品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环节。
最简单直接的是零售渠道卖不出去,一旦过期,只能直接丢弃销毁。《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出售过期食品,过期食品的归宿往往是制作动物饲料,要么只能沦为垃圾堆肥或者焚烧。
根据联合国粮农署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丢弃,约占全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成本高达2.5万亿。
另一部分临期食品来自于食品运输和批发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快过期的临期、包装破损等等情况。
淘宝店铺中的临期食品。
而临期产品,则形成了一个巨大而隐秘的市场。
谢小鹏是山东济南一个专门做牛奶的临期食品经销商,他在社区超市专门经营一个货架,同时也拉了微信群售卖。“保质期一般都是剩1-2个月的国产常温牛奶和酸奶,比市场价便宜15-20元左右。”他告诉界面新闻,“低温奶不做,是因为运输和储存都麻烦,保质期更短,时效是个大问题。”
预包装的临期食品来路复杂,它们一部分来自于大型商超与电商向经销商的退货,也有门店倒闭清仓回笼资金,还有找不到市场的进口食品库存积压滞销等等。
四川成都的临期食品经营者许勇,他的一大进货渠道是家乐福、沃尔玛、盒马等大型卖场的供货商。他表示供货商之所以将临期食品低价出货,是因为卖场会把产品日期超过2/3的商品下架,部分商品由于价格或者人群定位等问题滞销,还有包装破损的商品。
“进口食品行业的门槛并不高,近几年进口食品的风吹得很大,很多人盲目冲进来,才发现很多外国产品认知度不高,根本卖不掉。”一位来自青岛的食品经销商告诉界面新闻,由于今年疫情的关系,他手上还有大批进口产品没有清完货。
以上种种催生了临期食品的回收、再出售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量以地区划分的QQ、微信群是他们的信息集散中心。
临期食品的回收价格与所剩保质期时长相关,“通常为市场零售价的1到3折,”谢小鹏告诉界面新闻,临期食品的囤货商收购后,倒手卖给临期食品的经销商,再卖给消费者,从中赚取差价。他透露称临期2个月的某大牌的常温酸奶,一般拿货价在40元,而如果可以拿千件以上,价格可以低到20元。
除了在线上线下以折扣的方式卖给消费者,临期食品还大量流向了餐饮、酒店、网吧等对生产日期不敏感的渠道。
“临期这行毛利高,我曾经算过卖货的毛利在70%左右,但是如果除掉损耗、场地、人工、运输、仓库这些,能在40%算不错的,”许勇表示,“因为我们拿的货保质期普遍在1-6个月,所以出货慢了会影响仓库,以及遇到好货的时候你没地方放,放到过期还没卖出去的话也是蛮心疼的。”
在刚入行的时候,许勇跑去各个地方摆摊,通过摸索他发现了临期食品的精准消费群体——城区里的中老年人和在校大学生。他在大学附近开了一家超市,60%都是正常的商品(柴米油盐,饮料酒水等),另外40%就是临期商品。店铺采取会员制,年费会员88元/年,体验会员9.9元/月。
许勇这家超市的秘密在于,正货商品属于引流商品,运作成本低,毛利控制在10%-15%左右。但是消费者如果购买这里的临期商品,那么利润就很高了。比如一盒临期的咖啡,零售价88元,会员价38元,进货价8.8元左右就能拿到。
近年来售卖临期食品的生意,不只是个体经营者在做,还在形成规模化、连锁化的商业模式。
比如以“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在2018年7月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饴食货仓自2016年开出第一家店以来,也在不断通过加盟的方式扩张,目前在北京已经有13家店。
但临期食品的生意要想做大,还面临重重挑战。
出于价格体系和渠道控制,大品牌并不会让低价的临期产品散布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影响品牌的形象。而有些进口食品由于价格不透明、品牌知名度低,也未必能有很好的市场。“进口的牛奶几乎所有人都不敢尝试,因为进口牛奶曝光度太低,再加上临期两个字,很多消费者不认可。”谢小鹏告诉界面新闻。
尽管有不少消费者会购买临期食品,但从更大范围看,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的接受程度还很难说。
一个例子是,很多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不会显著标明“临期”二字,而是用“折扣”“优惠”“会员价”来取代。在一些普通电商平台,有商家不区分临期和正期食品,只是将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有消费者收货后不满意产生纠纷。
“国家监管部门对于临期食品的流通还没有细则,这对于临期食品处理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是否要设立临期食品公司的准入制、是否要采取审查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界面新闻,“未来在减少食物和餐饮浪费的大环境下,需要形成国家、行业、企业、渠道端以及消费端对临期食品共同监督的机制。”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谢小鹏”“许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