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首次纳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去年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71%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首次将“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作为“发展质量效益改善”指标纳入其中,实现了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在公报中的零突破。将反映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重大突破,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探索,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尚属首例。
《公报》指出,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以产品质量检验为手段,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实施质量抽样检测,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占全部抽样样品数的百分比,统计调查样本覆盖制造业的29个行业。统计显示,我国去年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71%。
据悉,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设计的目标是准确评估全国制造业,分地区、分行业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和变动趋势。该指标对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2008年,原质检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建立了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国家统计局一直为该指数的计算提供所需数据。2010年,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原质检总局正式启动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试点工作。2014年起,由原质检总局正式对外发布指标测算结果,并连续4年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产品质量合格率是衡量地区和产业质量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国家层面上将产品质量合格率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极具现实意义,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正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经济社会逐步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