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
福建省特检院围绕制度、机制、技术等方面形成科技发展新模式
□ 孙良艳 赵永光 本报记者 江 东
2019年上半年申请专利42件,在全省科研单位中位居第三,其中发明专利19件,位居第六;福建锅检院上半年申请专利16件,福建特检院与福建锅检院申请之和达到58件,超越第二名……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福建省特检院对创新的不懈坚持。
“2019年以来,我院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科技工作‘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福建省特检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福建省特检院围绕制度、机制、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福建特检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
所谓顶天,就是在完善管理制度中追求创新、推动发展。针对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短板,福建省特检院先后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修订了《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科技绩效分配办法》,发布经费管理使用问答手册、科技项目验收流程等文件,实现科技项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用好、用足、用活该省4部门联合下发的扶持科技创新政策。
福建省特检院还通过设置科研专职财务岗位,在项目评审过程进行经费评审、在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经费报销审核、在项目结题过程进行经费决算把关,定期组织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知识培训,随时解答科技人员经费使用过程的问题,提供全过程经费使用方面服务,并建立科技项目问责制度,有效实现了压力的层层传导。
不仅如此,福建省特检院还建立了灵活的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员可根据院申报指南,随时进行申报院自立小型科技项目,科技管理部门根据申报情况,定期组织评审。该院2019年完成院自立科技项目立项41项,小项目铺天盖地的态势初步形成。根据科技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其中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科技项目将鼓励、支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酝酿更高层次的科技项目奠定研究基础,也成为该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孵化基地。
所谓立地,就是在应用研究中紧紧抓住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这个关键点。在核心技术攻坚方面,福建省特检院着重打造重量级科技项目,围绕城市污泥掺烧、物联网等方向,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在部分“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其在污泥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锅炉节能减排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该院2019年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福建省燃煤耦合污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获批立项。
“我院始终坚持提前谋划,构建‘知识经济’战略布局。”该院负责人介绍,福建省特检院通过对我国特种设备领域知识产权申请、授权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分析,寻找知识产权低洼地带,同时结合该院近几年科技项目情况、科技人员情况、科技产出情况,确定重点科技攻关方向和重点知识产权申报方向,同时探索将知识产权变为知识产值,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创新发展原动力,初步构建“知识经济”战略布局。
在操作层面,该院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一线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申报方面的能力;通过委托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的申报效率,并通过一线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服务的质量评价,加强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确保专利申报质量;建立经验交流制度,定期组织部门进行交流,分享知识产权申报经验。
在政策层面,该院先后编制了《福建省特检院科技类普通期刊、会议目录》《福建省特检院科技职数及科技产出核定方案》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的制度,尤其在科技职数与科技产出核定方案中,该院尝试建立了科技产出与基本条件双核定要求,对于科技能力强的部门在科技积分之外还设立了论文、专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要求。
此外,福建特检院还通过分类管理,探索多样化成果转化途径。该院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在政策上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分配方案、实施细则;对历年科技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将科技项目分为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试验装置三大类,连同知识产权,进行分类按目录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尝试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目前,该院以技术服务方式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已小有规模,逐步成为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该院解决绩效总量限制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地’踩得越实,‘天’才会更高,如此顶天立地,才是科技发展最正确的模式。”福建省特检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中国质量报》